《只有孤没重生真是对不起》分卷阅读59

  才子已经陆陆续续的奔赴京都,等待着下个月初的考试。
  也有大臣询问考试试卷的处置等等。
  也有大臣担心进京人数过多,如何安置这些人。
  因为没有先例,一切都是未知的,便有许多疑惑问询和质疑。
  子黎直接将从前说过的话再一次重申:“此事由祭足全权负责,四皇子督导。”
  几个大臣面面相觑,想说什么又最终没说。自从太子正式处理政事之后,他们就一直是被牵着鼻子走的节奏。
  现如今,也找不到好的理由去插手阻止,只等着看这各地才子或者出丑或者一鸣惊人了。他们只能好好督导自家子弟,尽量去少弄些风花雪月,看太子雷厉风行的做派,仕途经济终归是良策。
  大臣们各自带着不同的想法离开。
  子黎和祭足返回院子,因为越吹雪师弟盘问出一个重磅消息。
  柴家丫鬟之死的原因,是因为柴臣要用同年同月同日生,不同时辰的十二个丫鬟以便做法事。而这些人并非是为他自己使用,而是为了贡献给他人。
  第44章【出鞘】二分之一真相+六皇子的心思
  听到这个事实,子黎的内心受到很大的冲击。贡献给谁,子黎从已经获得的证据中,无须多加推测便知是在京都里沉浸日久的贵族们。
  在子黎少年时,他和大皇子关系十分亲密,那是他好奇秦蕃繁杂的礼仪和复杂的吃食规矩,又是睡前吃丸,醒时吃丹……着实令他不解。秦蕃见他好奇,便将丹与丸药都送给子黎,说是他祖传的配方所制。
  此后子黎知道他出身先朝秦家,是四百年不朽的煌煌贵族,有着比皇族更加繁杂的礼仪、更加多的藏品以及秘闻。
  先朝有一贵族以少女的体香炼造出长生丸,只不过制作配方已经遗失。
  子黎想到这,已经恍然明白,正如柴家所为,不正是将对应着十二个时辰的少女炼造成丸了吗?那些少女如同圈养鸭子一般,只喂养无盐的食物,等待一个固定的时候被献祭。然后像鸭子一样无声无息的死掉。
  这十二条人命,他们毫不怜惜,当做一件件物品,随随便便的毁灭掉。只为长生问道之事。
  这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切口,更多隐藏的真相令他口齿发冷,后背生出寒意。
  是的,自古以来,平民是贱民,达官贵人是贵族。可是在这个太子眼里,日月所照,风雨所至,皆是他的国土。贱与贵,皆是他的子民。凭什么只为了贵族的私欲就可以枉顾人命?
  子黎背对着祭足,他重重地捶打着桌子,将他满腹的愤懑,无力地发泄出来。
  难以释怀的悲愤仍旧淤积在胸。
  祭足站在子黎的身后,看着他微微躬起来的脊背,看着他砸在桌子上从指缝间汩汩流出的鲜血。那血好似流入了他的心中,令他心疼无比。
  祭足无法再忍受子黎满身的寂寥,他拿出帕子小心而温柔地将子黎的受伤的手包扎起来,在此刻他没有说出任何劝慰的话,只是陪伴着,这个总是隐藏满身情绪,从来都是和煦示人的太子殿下。
  几天后,抡才大典正式举行,人出乎意料的比百官预期的来得多得多,因为无须举荐,自由报考的才子们迸发的热情自然是满满的。想当年,他们这些白身之人得拥有一项动人的技艺,有过人的才华,惊人的文章……当然,即使拥有这些,如果没有一张俊秀的脸和美姿容,一切都是白搭了。
  令百官们尤为吃惊的是,里面有许多他们没有预料到的面孔,贵族四家,陆家和崔家都派了子弟应考。
  比这个更吃惊的是,这些各地才子安全有序的住进了客栈、入了考场、参加完了考试。一直等考试结束,都没有发生任何本以为会发生的事情。百官认为:嗯,没有暗杀、死人之类的事情总感觉有点虚无,本以为能看场大戏呢。
  固定的客栈入住,固定的车马接送,严格的饮食供应。然后是严苛的考核,四皇子亲自挑选的监门官登记造册,荷戈士兵站在四角的望台上锐利扫视或者在舍前走来走去来回巡视。
  祭足定下的考卷,并非从前花团锦簇的文章,诗歌辞赋和经书注疏加起来占二分之一的分量,更多是对当前的时务进行分析,时务策是这次考试的重中之重,考卷是什么内容,他们现在还不知晓,在钟鼓楼传来了鼓声之后,低调而有序的抡才大典结束了。
  百官们自然也知晓了考卷内容。诗歌辞赋和经书注疏有耳目一新之意,而论策的问题却着实棘手。先是小策。试题是,若你为新任知县,恰逢大旱,粮食歉,然而正是要纳税的时候,百姓困苦而交不起税,不得不被关到牢里。而此时库房又空虚,你该如此处理此事?
  后是大策,内容是朝廷初定,陛下出征,贵族纳财,庶民无着……主题分别是君与臣,国与家,战与和,如何藏富于民。每一个议题粗看起来,没什么大不了了,然而仔细琢磨,就知道这里面大有学问可作。
  惊骇之下,然后对祭足和四皇子有了重新评估。果然是大才之人,不出山则已,一出山就一鸣惊人。
  四皇子话不多,却愈发干,尤其是不声不响的办了两件妥帖的事情,十足的实干家。这两个人却偏偏投靠了太子,一个天生谋士,一个干臣子,只要陛下一如既往的重视太子,太子登基的事情真是稳了。
  他们是不是也要考虑一下,转入太子阵营?百官们觉得自个可以思量下了。
  然而,太子出其不意攻击贵族,令百官们再次退避了。
  子黎直接将关于柴臣之死的前因后果,以及要将所牵扯的大小贵族和官员一并问询。
  太子当初所立下的誓言得到了践行,令百姓们闻之一震。柴臣,一个富商之死为发端,绵延几个月的疑案再次掀起巨大的波澜。
  这是师出有名的宣战,从连绵不绝的小报发售,到各处茶楼的流言蜚语,以及不断审问的官员来看,势必是一场激烈的,浩荡的,可称得上是立国第一宗要案了。
  与此事无关的官员们旁观着每日激增的被审问者,太子成立的三人审判组每日将最新的消息通告京都,消息又从京都蔓延到州、县、乡里。
  唯独四大贵族,平素早就做好了万种姿态对抗,要知道此前这些贵族们反击的手段是数不胜数。风闻参事、捏造罪名、暗杀命官、把持朝堂……此时却没一丝冒头之意。
  百官们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。
  有明眼人说,这已经不是立国的头一二年了,那时候国还没定稳,四周还有捣乱的、反叛的其他小国,陛下忙着叛乱出征,太子的声誉还没有像现在达到顶峰。
  早些日子,祭足在朝野可是为太子刷满了声誉值,在
小说推荐
返回首页返回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