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只有孤没重生真是对不起》分卷阅读38

  ,你是否在陆府见过柴臣身边的管家和几个主事?”秦蕃接着问道。
  “只见过一次。”青衣书生思考了片刻,回答道。
  秦蕃舀来一碗水,端给他:“具体说说。”
  青衣书生汩汩地喝完水,才开始说起来,“那是好几年前,陆府在办宴会,门阀贵族不胜其多,我模糊记得,他是跟在公孙家一起来了。”
  秦蕃接着问道:“确定吗?”
  青衣书生肯定的点点头,“公孙家的仆人都会统一着相同的服饰,那是我正好对这些感兴趣,便留意到。”没想到这种平日里凑趣的事情还可以这样发挥的作用。青衣书生自嘲一笑。
  “好生待着,别想着逃。”秦蕃警告他,“外面风声很紧,有几股势力再找你,想必你也清楚。”
  “你什么时候放我出去?”青衣书生问道。
  “再过两个月临三天,那时候已经风平浪静,你自在随心,到处可去。”秦蕃给他确切时间。
  离前世子黎死的日子,确切算来,还剩下六十三天。
  只要子黎不死,一切都会有全新的发展。和前世与众不同的发展。
  从青衣书生嘴里得到了令他十分吃惊的答案,秦蕃决定,回公孙府一趟。
  以什么名义呢?秦蕃暗自思索。子黎身中恶疾,引得一波又一波不停歇的言论之后。一个名为《京都时闻
  》的小报横空出世。
  以四大门阀和各大世家为蓝本而编纂的故事引得了民众瞩目。
  连载的京都八卦故事和我曰,立即成为京都最热门的话题。
  我曰,是以亲身经历,自己说的口吻编写的故事,十足白话,浅显易懂,还颇有黑色幽默和八卦神。
  在好事者的一番解释之后,许多人都开始恍然大悟,哦,这原来是某某家的八卦啊。
  每日连载,每日翻新,京都好事者的目光全部聚集在门阀们的八卦之中,十足的吃瓜群众。
  或是扒灰,或者舞女共享,或是书房情趣,或是一枝梨花压海棠等等,各种吸人眼球的事情,赚足了京都吃瓜群众的好奇心。
  再也没人会去关注太子身中恶疾之事,毕竟大家都是爱追逐新的八卦嘛。
  祭足看到京都再无人议论子黎,嘴角漾起一抹笑意。
  找不到太子有疾的出处和源头,那他便用更劲爆的事情去吸引人们的注意力。
  反正他的故事换钱,换来了无数的京都八卦。
  祭足不出手而已,一出手就效果惊人。
  不过这只是第一步,用京都高门八卦吸引了众人,接下来,祭足的紧要之事是向民众们宣传太子之好。
  论深谙人心,论操纵舆论,祭足自问,尚未找到对手。
  祭足开辟了一个新的板块,类似民众来信和自主爆料。
  祭足悄无声息地选取了几个真实民众来信,讲述了太子曾经做过哪些善举。每个人都同意实名和实际地址标注,极大了增加了真实性。
  先是有人来信说,太子曾经让他整理过京都的孤寡老人,他当时只是整理了而已,而太子却是偷偷去看孤寡老人。他是陪着一起去的,却不让他告诉那些老人他是谁。
  那些老人问那个俊秀的男子为什么会哭?而太子却掩饰了起来。从那是开始,太子每年都会拿着固定的银子让他代替去帮助那些老人。
  一个来自礼部的官员。
  有个人来信说,有一次她抱着孩子上街买菜,手里拎着东西太重,无法抢到新鲜蔬菜。她看到这个男子十分俊秀,突发奇想,让这个男子帮忙看一会孩子,她抢了蔬菜就过来。后来太子随皇帝出行的时候,她发现太子的面容十分熟悉。后来还是太子主动搭话,问起她家姑娘吃饭如何?她才想起,当时她是把自己闺女让太子帮忙看了。
  住在西市的买菜大娘。
  有人见这种小事都被登了出来,发表的更加多了。就连其他郡的人也开始投稿了。
  有个人来信说,休沐日的时候,他上街闲逛的时候,口渴,正打算去买些果子,恰好看到路边一个白发的老奶奶,他心生可怜,正打算过去,却发现太子躬身下来买果子。太子拿着一贯钱,他本以为太子会说不用找钱了,然而太子却说我多买一点凑个整,你看着多给我一点好了。那个时候,我才意识到我的狭隘之心。更懂得太子的仁慈之心。
  住在文郡的官员。
  文郡是皇帝发家的地盘,那个时候,子黎是常常出府,与民同乐的。后来进了京都,头一二两年的时候还好,还经常的出宫。后来慢慢的就忙了起来,出宫的时间越发的少了。
  随之投稿人数的急速增多,祭足的选择面更广了。
  他开始从不同的角度,不同的人物出发,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事实去展现一个真实的太子。
  我是皇宫一个采买太监,虽然和太子只见过一次面,却让我感动无比,太子无比自然了对我说了谢谢,令我至今难忘。
  我是一个普通的看门侍卫,太子很自然的说出我的名字,并向我打招呼。我至今难忘。
  一个普通的看门侍卫。
  我是,太子曾经考校过我的学识,听我说过治理政策。太子当时听说我要成亲了,笑着说到时候会送我一封贺礼。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句玩笑话,没想到,成亲后的第二天,太子真的送上了贺礼太子的书法。
  僻远郡县的县令。
  有人看到这则故事,立即按照人名和地点,按图索骥,找到人了。
  那可是太子的书法啊,天了噜,统共没有多少幅,居然能被一个小小县令得了,先不说其他,先饱饱眼福再说。
  据说,许多名士都纷纷前往那僻远郡县,还都停留了下来,说打算要将僻远郡县的教育搞上去,否则不回京都。
  后来,那个县令又发了后续故事,原来让哪些名士们留下来的原因,是县令答应谁能能答应留在学舍教书,并育出前三等才子的话,他便将太子的书法转赠。当然,他早已询问过太子的意见。太子只给他批了一句话:若能得才子,再写一幅书法又何妨?
  这次,是一个从军营里来的书信。
  我是一个老兵,是跟随太子打过仗的老兵。
  那个时候,打仗很苦,不像说书先生讲的那样,两军对垒,双方交战都是如何神勇。也许过不上几天,曾经和自己挨着睡的兄弟就不见了。大家每天都只能睡一两个时辰,一沾地,都立即裹着衣服,倒头就睡。一次轮到我站岗守卫,太子也出来了,他看着士兵们都裹着衣服蜷在地上睡,我看到他的眼睛红了。太子说他很过意不去,希望战争能快点结束,大家都会安全的回到家里。
  看完这则故事之后,很多人都沉默了,原来太子曾经也多次上过战场啊。只
小说推荐
返回首页返回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