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清穿咸鱼六皇子》第233节

  “不光是隐瞒消息,说不定还有人吸食过!”
  “谁都别想否认!今天就呆在院子里别走了,朕要看看谁先毒发!朝堂上又有多少人染上了此物!”
  人群里立刻就有人慌了。
  以前他们只知道快活似神仙,却不知道会掏空身体。
  毁了身体去换片刻的梦境,这种血亏的买卖谁也不答应啊!
  可惜为时已晚。
  身体被掏空,可能顶戴花翎也保不住了。
  当天夜里就有人丑态毕现,往日里道貌岸然的一个人,毒发时就像变了个人似的,跪在地上一边撕扯自己的衣裳,一边求人给他一点福寿膏,让众人一片哗然。
  围观死囚,远远及不上身边的同仁毒发时带来的震动!
  这一晚上还有两个毒发,三个人一起人设崩塌。
  第二天其他人还神色恍惚,没有从震恐的情绪中走出来。
  三个瘾君子被摘了顶戴,还被关在牢里强制戒毒。
  马上就开始禁毒活动,康熙一提出来,无人敢反对,朝堂上一片和谐,大清史上第一玚禁毒活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,光强制禁毒还不够,还要拉着那批死囚到处展览。
  在大清的洋人们地位骤然下降,以前康熙对西学感兴趣,自从知道西洋人的肮脏心思,态度就变了一变。
  洋人们只能夹着尾巴做人。
  京城的气氛直到过年才好转。
  但是外地的禁毒活动刚刚展开。
  ……
  过年到处祭祀,康熙又一次病了,这次病得并不严重,却能感觉到自己精力不足,不服老也不行。
  等康熙身体好转了,御医替他细细地把过脉,才提出:“皇上的身体不宜太过操劳,最好能闲下来好好养养,还要保持身心舒畅,才能延年益寿。”
  不用御医说,康熙自己心里也有数。
  光是处理朝政,就让他每天处在疲劳中了,无暇再做别的。
  比起以前,真的差远了。
  他这身体也确实该养养,再不养养,他也怕自己寿数不长。
  过了万寿节,康熙又去了胤祜庄子上休养,整天不是守着鱼塘就是教两个孙子读书,日子过得也舒心。
  但是胤祜不舒心啊
  他这个亲爹啊,带着搬网,在下雨天蹲守在小河边捞鱼。
  这一幕有多熟悉?
  想当年,他有淮阴也有过同样的经历。
  胤祜去劝,康熙也不听。
  一说有危险,康熙还振振有词自己带的侍卫够多,安全肯定有保障,在河里捞里比在鱼塘有趣多了。
  从这天起,康熙的兴趣就从鱼塘转移到小河了,鱼塘里是自家儿子养的鱼,哪有外面捞的鱼更有成就感?
  胤祜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,求助其他兄弟让他们来劝。
  其他兄弟一个个都避之不及。
  他们又不傻,皇阿玛身边有侍卫跟着,出不了事。再说了,胤祜劝不动,他们能劝得动?找骂还差不多!
  一群兄弟都指望不上,胤祜也只能由着他去了。
  康熙在庄子上过起了闲适的养老生活,那种疲惫感也消散了。
  顿时萌生了一个想法。
  也仅仅是想法,暂时没有付诸行动的意思。
  这一年里,朝政交给太子打理,但康熙耳目众多,太子有什么动作都瞒不过他的双眼,同时也是一种考察。
  康熙三十七年很快就过去了。
  观望了一年,康熙对太子的表现还算满意,入冬后庄子上太冷,他扛不住冻就搬去了畅春园。
  过完这个冬天,进入了康熙三十八年。
  对康熙来说又是养老的一年,对胤祜而言却是首次在事业上做出亮眼的成绩,他带着团队走了不少弯路,终于培育出亩产量六百斤的粮种,用上有机肥,还能再增产一多百斤。
  胤祜刚把数据递上去,康熙龙颜大悦。
  他比胤祜本人还要高兴,之前不赞同胤祜种地,怕的是他得不到别人的尊重,如今做出了成绩,谁敢轻视他半分?
  他终于安心了!!
  ……
  第二天康熙急匆匆带着胤祜和他的团队回京城了。
  这个数据拿到朝堂上,也是一片震惊。
  也有人在心里揣测,胤祜声称去庄子上养病,是怕自己种地种不出成绩才借口养病?好维护自己的名声?
  这不,一做出成绩,又活蹦乱跳了!
  康熙将众人的神色尽收于眼底。
  高产粮种是种国种民的功绩,几年前的有机肥因为朝堂上吵了一通,胤祜这个主角反而被忽略了,也没有封赏过。
  提起高产粮种,康熙又把有机肥拎出来说了说,之后大手一挥,胤祜就成了大清第九位铁帽子王。
  朝堂上顿时热闹起来了。
  一个个声音劝康熙三思。
  康熙再抛出一个重磅炸弹——他要传位给太子!
  朝堂上静默了几秒,再次像烧开的水一样,沸腾起来了。
  一群皇子连同群臣跪了一地,康熙却不听劝,“朕意已决,尔等不必多言。让钦天监早些推算出吉日。”
  有了康熙禅位的事垫刀,铁帽子王也算不上大消息了。
  下朝之后,文武百官终于清醒过来了。
  就有人同情太子了。
  总觉得他被康熙摆了一道,禅位之前还要扶胤祜一把,民以食为天,胤祜研究粮种本就是最得民心之事,如今又成了铁帽子王,早晚有一天他在民间的声望会盖过太子。
  况且他是亲王,已经是最顶格爵位了,封无可封了。
  等太子上位,他该怎么施恩?
  他若是心胸再狭隘一点,恐怕已经忌惮起胤祜了。
  别跟上位者扯什么亲兄弟不亲兄弟的,李世民杀的不也是亲兄弟?康熙此举,就是在为难太子。
  当然了,这是外人的想法。
  熟悉太子的人都知道他不会忌惮胤祜,就算没有康熙,将来太子上位后,胤祜迟早也会是铁帽子亲王。
  胤祜团队里的其他人,都论功行赏,种地也有敞亮前途,团队里的年轻人一个个乐开了花。
  不知道那些离开的人会不会后悔。
  胤祜的岳父凯音布还恍恍惚惚。
  所以他之前是在装病?还是真病?
  要么闷在庄子上不冒头,一冒头就要搞出大事,让人很难不怀疑。刚走出宫门,凯音布突然想起胤祜当年称病之事,只知道他病了,连他生了什么病都不知道。
  现在想想就假得很!!
  ……
  钦天监推算吉日需要时间,龙袍可以先赶制,宫里先忙了起来。最忙的是礼部,大清开国以来还没有禅位的先例,太子的登基大典他们要一再商量,最后还要康熙过目。
  过了两天,钦天监才推算出吉日,就在两个月后。
  两个月内要筹备好太子的登基大典,胤祜也跟着忙进忙出,远在福建的大阿哥被康熙一道圣旨召了回来。
  康熙禅位,太子登基,大阿哥还狠狠地松了口气。
  尘埃落定,他也能喘口气了。
  时间过很快,就到了胤礽的登基大典。
  礼部拟的年号根本没用上,他的年号是康熙给他立的。
  ——景和。
  前一个字是康熙对胤礽和大清的期许,后一个字则是劝诫,希望他将“和”字放在心上,别只有杀戮。
  景和帝顺利登基,尊康熙为太上皇,皇后被尊为太上皇后,原本的太后就成了太皇太后,宫妃们也升了个辈分。
  登基后,景和帝又陷入了一段忙碌。
  长辈都封了,就连到一群兄弟了,从大阿哥到九阿哥胤禩,都封了郡王,胤禟他们三个小的封了贝勒。
  胤祜已经封无可封,就只有食双俸了,又得了个免跪特权。
  康熙都看在眼里,登基后依然善待,是他养出来的儿子。
  该封赏的都封赏了,其他兄弟也识趣,除了胤祜去了庄子上,其他人结伴去乾清宫求见,主动提起改名。
  礼部拟了几个字。
  一群兄弟商量过后,选了个“允”字。
  这不,才一起到了景和帝面前。
  景和帝盯着一群兄弟看了许久,最后摇头否定了。
  其他兄弟不用改名,依然是个“胤”,出乎意料的是景和帝改了自己的名字,从胤礽改为了承礽。
  一群兄弟感动得不要不要的。
  康熙也以为景和帝是体恤兄弟,所以宁可自己改名,对景和帝他就更放心了,养老的日子也不插手朝堂上的事了。
小说推荐
返回首页返回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