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(综同人)贫贱夫夫百事爱》分卷阅读1

  小说就要耽美
  本作品来自互联网,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。
  贫贱夫夫百事爱
  作者:凤不至
  文案
  严乔吧写了一半,被网友申诉违反吧规。所以在这里继续更。
  这篇小文受商小略大人的海上传说影响很大,借地方再次向商大表达敬仰之情。前半部分是吴宗伦弃官前与刘海的感情线,这段大概与mv重合,但是细节有出入。
  之后重点讲吴宗伦弃官以后,夫夫俩的日常生活。新婚燕尔,如胶似漆,相濡以沫,婆媳矛盾,狗血淋头,家长里短,还有生子。
  大纲有,细节边写边想,名字是乱起的。
  敬请关注。
  内容标签: 生子 种田文 甜文
  搜索关键字:主角:吴宗伦,刘海 ┃ 配角:胡歌,袁弘,霍建华 ┃ 其它:
  结缘
  一、
  蚌壳村是个小的可怜的渔村。村里稀稀拉拉住了二十几户人家,大多都是海上讨生活的渔民。只有靠近附近山脚下住的是个樵夫,姓刘名海,年方二十,跟着瞎眼老娘一起生活。
  他因为要照顾母亲,不能跟人冒险去海上打鱼,只好每天一大早上山砍柴,再挑去市集出卖。有时手头紧了,顺便在县城的集市给人做点短工,下午回来照顾母亲。刘海长得俊美人也勤快,但一贫如洗,又有拖累,所以一直未曾娶妻。
  这天,刘海刚卖完柴就遇了大雨,他是常年在外奔波的人,出门便备了伞,正准备回家,却见街对面站了一个白衣公子。
  那人剑眉星目,一身贵气。站在在人来人往的街道上如同鹤立鸡群。虽算是美人,却是一种阳刚至极的美,刘海不知为何觉得心中一动,再也移不开眼睛。
  白衣公子隔着雨幕也望见了刘海,见他一脸单纯稚气,虽然一身樵夫打扮,却掩不住如同璞玉的气质。面上不由带了三分笑意。
  刘海见他笑了,不知怎的突然有些不好意思,见那人白衫下摆已经湿透,一向热心的刘海上前递上伞:“这位公子,我家离得近,这伞你用吧。”
  白衣公子未料到他会送伞,面上有些惊讶,而后微微一笑,接了伞,拱手道:“在下吴名宗伦。”
  刘海见他通了名姓,有点不好意思:“在下刘海。”
  吴宗伦郑重道:“谢过刘公子。”
  看着笑容纯净渐渐走远的刘海,吴宗伦不觉有些失神。
  待管家吴诚取了伞过来,见吴宗伦已经打了一把旧伞,向着县衙处缓缓走着,面上还保持着微笑。
  “大人,伞拿来了咦您这伞是找人借的”
  吴宗伦点头:“县衙里收拾得怎样了”
  吴诚回报:“办公的地方是收拾干净了,内衙还要等上半日。莆田这位前知县,竟是从不在内衙住的,是以府内乱的一塌糊涂。”
  吴宗伦道:“有地方落脚就行。吩咐脚夫,我们今晚便搬进来。”
  原来这吴宗纶乃是天子门生。他天资极好,十六便中了进士。去年又因文采出众,御笔钦点他做了探花,若是按照恩师吴潮的安排,留在京城做个翰林编修,娇妻美妾,也可逍遥度日。
  可是吴宗伦竟在朝堂上力数海疆未靖之乱象,又上海防疏奏二十余条。天听震动。皇帝准了他外派的请求,他选的却是最接近外海的莆田县城,做了小小的一名知县。官职虽小,却因带着皇帝钦差的身份,被那福建知州当作大员想要结交拉拢。他一路上微服,知道这知州贪墨,又有不少徇私枉法之事。因平生最恨贪官,倒是完全没给这位知州大人什么好脸色,也不屑与他周旋,只是绕过了知府,坐船上任。
  他因没有家眷,身边只带了一个年纪大了的叫做吴诚的老家人。今日是他第一天来到莆田,到了县衙,都是这老家人张罗收拾日常事务。
  到了府衙的第二日,吴宗伦先仔细看了全县卷宗,又叫来了衙役和里长问话。才知因贪墨被罢免的前任知县留下偌大一个烂摊子,苛捐杂税极多,加上此处临海,常有海匪骚扰良民,真有民不聊生之状。他听了心中愤慨,暗下决心整顿吏治,令百姓安居乐业。
  问话时,吴宗伦觉得那叫邵安的本地衙役颇为憨厚,之后便特地留下他问话。
  “邵安,你可知此处有个叫刘海的樵夫,十八九岁上下年纪”
  “刘海大人怎么识得刘海”
  “怎么本官不该认识他么”
  “不是不是。回大人,刘海在本地是个有些名气的孝子。他每日上山打柴,只为照顾母亲。人又极好,是以四里乡邻都知道他。”
  吴宗伦见他有些支吾,知道他还有些隐瞒:“孝子他出名便只是这个原因么”
  邵安摇头:“回大人,还有他长得极好,这也是一条。”
  吴宗伦听了这个,倒有些不好问下去了。不知怎的,他听了邵安说刘海长得极好,心中突然有些无名怒火升腾,觉得这邵安也不像自己以为的那般憨厚老实。
  他按捺不满,问了邵安那刘海住在何处,说:“朝廷一向宽仁,怜老惜贫更是为官者的本分。既然此处有如此孝子,于情于理,本官都该过去看看。”
  邵安也不敢多问,第二日前头带路,大半个时辰后才来到蚌壳村。
  一路上村民都是衣衫褴褛,一群半大的孩子挤在村口嬉戏,见有生人进村,又是衣着整洁之人,一拥而上,都去讨要吃食。邵安忙上前赶了。吴宗伦没有料到莆田还有如此贫穷之处,心情沉重,踩着高一脚低一脚的泥泞小路,终于来到了靠山的小屋。
  外头看,这木屋已有些年头,邵安轻叩柴扉,院子里有人答话。
  吴宗伦眼前一亮。
  正是那日见过的年轻樵夫前来应门。他换了身宽大短袖褂子,脸上仍是带着温暖笑意。见了邵安就是一愣:“邵安哥吴公子”
  吴宗伦见他还记得自己,不由心里一喜。
  刘海将吴宗伦和邵安请了进屋,邵安介绍这是莆田知县亲临。刘海立刻跪下拜见,吴宗伦此时真是万分嫌弃邵安多话,忙上前扶了刘海道:“前次多谢刘公子赠伞之恩。”
  刘海有点不好意思:“举手之劳罢了,大人何须放在心上”
  吴宗伦见他一派自然,心中那点隐约的喜欢之情益发浓烈。不禁微笑起来。
  不多时,屋内传来咳嗽声,刘海忙去扶了一位银发老妪出来,原来是刘海的母亲于氏。于氏虽是山野村妇,却极知分寸,听邵安说了这是县官老爷,忙上前行礼,被吴宗伦阻了。
  刘海事母极孝,见母亲咳嗽不止,急得眉头紧锁,吴宗伦看着刘海这样便有些心疼,他详问了病情:“此处靠近海边,湿气太重,老夫人咳喘之症大概就是从这里起的。若要大好,恐怕要搬离此地才行。”
  刘海皱眉,他其实也听有的大夫这么说过,可是现在一穷二白,哪有多余的钱去搬家
  吴宗伦又说:“本官前日才到莆田,身边一无家眷,二无仆人。正是用人之际。虽说这样有些冒昧,但刘海可愿到县衙里做些杂事一来你可以把母亲接到山下府衙养病,二来也帮本官解了燃眉之急。”
  刘海其实有些心动,他早就想能彻底治好母亲的咳喘:“吴大人,小人既不识字,手脚也笨,只会做些粗活,这样也可以吗”
  吴宗伦笑了:“又不是去考秀才,我正是要找个做粗活的。”
  刘海期待地看了母亲,谁知于氏却道:“多谢大人美意。只是这屋子是亡夫当年留下来的,老妇人在这里活过大半辈子,如今风烛残年,实在舍不得离开此地。有负大人美意,还望勿怪。”
  吴宗伦是想帮刘海一把,不好强求,想了想道:“刘海既然每日都要去卖柴,不如便直接把柴送来府衙,顺便帮着做些洒扫尘除的杂事再走,到时连着柴钱,按月给你工钱,你也可以多些时间陪伴母亲,本官也省得再去寻人做事,你看这样可好”
  于氏这次倒没有反对,只是问道:“其实仆人未必如此难寻,大人为何一定要刘海呢”
  吴宗伦觉得这老妇虽然目盲,外表也十分普通,其实内里十分精明通透,也不隐瞒道:“前次刘海在市集赠伞,本官其实十分震惊。当今世道,人心不古,竟然还有刘海这样赤子之心之人。是以本官心怀倾慕,想多多亲近于他,当然,也是给本县子民树一个孝亲的典范,以正世风。”
  他说得既十分自然,又冠冕堂皇。于氏一时也挑不出毛病来。只好道:“那便多谢大人了”
  自此以后,刘海每日上山砍柴,然后挑到县衙。他做事十分麻利,不几日吴诚就对他赞不绝口,有时还特地跑到吴宗伦处夸奖几句,吴宗伦听了也觉得好笑。
  不过他十分庆幸自己英明决定,每日下了公堂见到刘海,这已经成了他每天最为期待的事情。
  看着刘海在院子里忙碌,吴宗伦便抽空跟他说几句话。有时谈天说地,刘海也不搭话,却极认真地睁着圆溜溜如同黑色琉璃的眸子听着,吴宗伦看着,总有一种冲动,想要抚摸他的脸庞,待反应过来,暗骂自己心思龌龊,却总是难以抑制自己放在刘海身上的灼热目光。
  时日久了,刘海也察觉这位吴大人对自己格外的好。他虽然单纯,却并不傻。对这个平日一本正经,爱民如子的俊美大人并无恶感,有时无意间撞见他痴痴在背后望着自己,虽然会尴尬回避眼光,却也知道自己心中其实是极开心的。
  一个月过去,吴宗伦将月钱亲自交给刘海时,刘海接过钱袋吓了一跳:“大人,怎么会这么多”
  吴宗伦道:“怎会多呢你每天砍柴、担水、打扫庭院,做了所有的事,我还只是按照一名三等杂役的标准给你工钱。”
  刘海摇头道:“可是我卖一担柴才两文,这好几钱银子太多了,我不能要,娘若是知道我拿那么多也会骂我的。”
  吴宗伦听他说一担柴才卖两文钱,心中一酸:“这些钱不全是你的工钱,你拿去给你娘买些补药吃食,就当作本县对你孝行的奖励好了。以后但凡有人如你一般纯孝,本县都有奖励。”
  刘海听了,默默接过。突然跪下道:“大人对刘海很好。刘海现在无以为报,希望将来有朝一日能报大人之恩。”
  吴宗伦心中不是滋味,忙扶他起来:“谈什么报恩不报恩刘海,男儿膝下有黄金,男儿汉不能随便下跪知道么”
  刘海第一次见他生气的样子。忙站起身道:“是,大人别生气,刘海记得了”
  吴宗伦见他离去背影喃喃:“刘海
  报恩
  就要耽美
  请大家记住网站新地址
小说推荐
返回首页返回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