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替嫁宠妃(替嫁后夫君篡位了)》第141节

  将门之女,亦有她的风骨与骄傲。
  谢砺未出事之前,府里有谢巍兄弟、谢珽兄弟,长房的谢瑾也小有建树,撑起整个河东绰绰有余。
  她被遮蔽在树荫下,自可无忧无虑。
  如今,一切却已赤裸裸的掀开。
  谢砺不止早有一心,在谢瑁心里埋下毒恨的种子,还借谢衮战死、财权疏忽时大肆挪用军资,养了许多刺客。而后勾结诚王、挑唆谢瑁,险些令谢珽命丧元夕。再后来阿嫣被擒往剑南,谢珽在许州遇袭,都是谢砺引来的陈半千所为。
  桩桩件件,都在撼动河东根基。
  谢淑哪怕不知内情,也清楚她的父亲埋了怎样的祸患,这令她极为难过、愧疚,甚至对父亲暗生鄙弃,想竭力弥补挽回。尤其当谢珽经历两番凶险刺杀,深入剑南冒死救回阿嫣,却半点不曾迁怒与她时,谢淑心里愈发难过。
  她很清楚,这是谢珽冷硬外表下的爱护,顾念血缘之亲,才在谢砺做出那等恶行后,对她和嫂嫂、侄儿尊养如旧。
  也是因这份顾念,令她更想弥补、报答。
  只是闺中力弱,没法像靖宁县主那样领兵征伐,能做的实在有限。
  直到出了互换质子的事。
  得知这消息后,谢淑连着两夜辗转反侧,彻夜难寐,深思熟虑之后,终于来到碧风堂。
  ——自请去做质女。
  “……所有的利弊和可能遇到的危险,我都已考虑过。”
  夏日幽深的侧厅里,劲装少女笔直跪在地上,哪怕武氏亲自去扶也不肯起来,只肃容道:“拿互换人质换来的脆弱信任,自然难以长久,说不准哪天就会翻脸,用兵征伐。我去了北梁,也只能尽力让战事晚些来。或许一两年、或许三四年,不管长短,这都是休养生息的机会。”
  “我生在王府,身上有太祖父、祖父的血脉。哪怕比不上姑姑英勇,也该有将门之人的担当。”
  “留在河东,我无事可做。”
  “但若能去北梁,便可免去一场兵戈,让堂兄能放心地挥兵南下,尽早令天下安稳。届时,边塞自可受益。”
  “太妃、王爷。”谢淑抬起头,神情郑重而坚决,“我是请缨出战,还望两位能允我所请!”
  掷地有声的言辞,令厅中一瞬安静。
  谢珽年少时,也曾顽劣行事逗哭过堂妹,与对表妹无异。后来承袭爵位后忙于军政琐务,内宅的事上甚少留心,只知她跟谢琤情谊极深,与阿嫣也性情相投,旁的事上没太留意。
  却未料时日倏忽,幼时哭鼻子的小姑娘长成后,竟会有这般胆气。
  惯常冷沉的眸底浮起讶色,他站起了身。
  “北梁的事不必担心,有琤儿。”
  “我替谢琤去!”谢淑抬头,对上谢珽的眼睛。
  她这几年其实甚少跟谢珽说话,因心中畏惧堂兄性情骤变后的冷厉威压,哪怕后来常因阿嫣的缘故来春波苑,也多躲着谢珽,怕他像教训谢琤那样,严苛待她。
  此刻,那些小情绪早已无足轻重。
  她迎视谢珽,不闪不避,只笃定道:“堂兄既有雄心壮志,就该集中兵马去攻京城,早些还天下太平。至于北边,暂且稳住即可。战场上用人的地方那么多,谢琤留着会用得着。我到了北梁后定会谨慎行事,绝不给府里添乱。”
  “不行!不能让你去!”
  武氏见她执意不肯起来,只能蹲在身旁,温声劝道:“你在府里,能帮我分担琐事。等局势安定些,还要替你挑个好人家,往后安生过日子呢,我瞧那徐公子就很好。北梁那地方,去了总要担惊受怕,不得安宁。我和阿嫣,还有你祖母、嫂嫂、侄儿们,都舍不得你。”
  “别逞强了,让琤儿去吧,快起来。”
  极为温柔的言语,如暖流漫过。
  谢淑却仍未动,“太妃的慈爱之心,侄女都知道。我今日来请缨,是有两重缘故。”
  “第一重,我是谢家女儿,即便不及姑姑英勇善战,亦有先祖流的血性,愿为河东百姓出征。”
  “第二重是为了我父亲。”她眸色稍黯,声音亦低了些许,“他做的那些事,有负河东兵将,更对不起战死之人。我若不能做些什么来弥补,这辈子都会愧疚不安,受尽煎熬,不能见人。唯有替父赎罪,才能稍得消解。”
  “太妃、王爷,谢淑愿请缨前往北梁,追随祖父、伯父、姑姑的英豪之举,万死不辞!”
  “还望两位允准!”
  她俯身叩首,额头在青砖地上触出轻响。
  武氏心疼极了,虽明白她心中煎熬,却仍不舍得她去受苦,仍试图劝说。
  谢淑却早已下定决心。
  知道母子俩不会轻易答应,她将心思说明白后,转身去了祠堂,在祖先牌位跟前跪了三天三夜。
  所有人苦口劝说,她皆无动于衷。
  谢珽数次过去,都能看到少女笔直跪在祠堂,背影秀弱却坚毅,哪怕累极也没半分松懈。而她的视线落处,是靖宁县主的牌位——伤心和离、战死沙场后,靖宁县主的尸骨牌位与谢衮等人一道埋葬,亦供奉在王府祠堂中。
  那是整个河东地界最耀眼的女将。
  红妆烈烈,为众人所钦敬。
  秦念月是她的亲骨肉,却丝毫没半点亡母的骨气襟怀,而谢淑闷声不响,心里却有最坚毅骄傲的念头。
  谢珽静视良久,最终点了头。
  ……
  北梁国主病重,谢珽答应之后,暗中互换质子结盟之事立时安排了下去。
  当天夜里,徐秉均驰回魏州。
  是阿嫣给的口信。
  长在太师府那样的书香门第,出阁之前,阿嫣对武将之家实在知之甚少,甚至畏惧争杀之事。
  直到嫁来魏州,听闻靖宁县主的英豪事迹、瞧着武氏的决断担当,才知身为女子,原来也能有那样的气魄和建树。而谢淑虽闷声不响,每尝言语说起时,对于战死的姑姑时总有崇敬之心,亦不无将门之女的傲气,只是甚少表露。
  如今请缨北上,必是心意已决。
  那于谢淑而言未尝不是一次浴火重生。
  ——抛去父亲功勋的庇护,亦抛开父亲过失的阴影,凭她的胆气寻回将门之女的骄傲,无需再愧疚、煎熬。
  没有理由不去成全。
  哪怕谁都舍不得,在谢淑的执意恳请下答应是迟早的事。
  阿嫣最清楚小姑子的心思,更不知这趟去了北梁,何时才能回来,便寻了个由头,请谢珽将徐秉均调回。
  彼时正逢动身前夜,谢淑孤身前往校场。
  昔日嬉游的情形历历在目。
  那个时候,她还是王府里不甚起眼却无忧无虑的闺中千金,打着谢琤的旗号跑来校场,想看到的却只有清逸少年。绿杨陌上微风徐徐,她看过他泼墨时的风雅文采,看过他弯弓时的少年意气,曾令他心甘情愿的输给她许多画作,绣为裙衫,也曾与他林中射猎,情愫暗生。
  他们的相遇平平无奇。
  但每一次相处,都被深藏在心底。
  徐秉均的父亲突然来魏州时,谢淑便猜到了来意。没有人知道,那些夜晚里她有多激动期待,盼着双亲能答允此事,往后再不必遮掩着,或拿谢琤当掩饰。可惜,事情尚未提起,她的父亲便从云端跌进了淤泥。
  那段时间,谁都没心思理会婚事。
  徐叔叔亦只能暂且返京。
  兵马调走后,校场上有些空荡,夏夜里凉风正宜,徐淑也不掌灯,只在月下独坐着慢喝一囊清酒。
  视线里,忽然闯入一道熟悉的身影。
  谢淑独自出门时,阿嫣便猜到了她的去处,因不便去打搅她回味心事,便让管事在城外等着,一旦看到徐秉均,便让他去寻谢淑,免得错过此夜,连道别的话都来不及说。徐秉均得知后,几乎无需多想,便猜到了谢淑可能的去处,策马赶去。
  此刻夜风徐徐,拂动树梢。
  姿容清俊的少年一路疾驰,满身风尘仆仆,瞧见独坐的谢淑后立即丢开缰绳,翻身下马三两步就跑到了谢淑跟前。
  清夜里,两道泪水自谢淑眼中滑落。
  她拾起旁边的酒囊递给他,脸上竭力勾出笑意,“明天我就要走了,你是来送我的吗?”
  “你要去北梁?”
  徐秉均已从管事口中得知了大约情形,却不知事情始末,疾驰时虽不费力,却因胸腔狂跳,无端有些气喘。接过谢淑递来的酒囊,他当即仰头灌了一口,素来清隽文雅的脸上,已尽是焦灼之色,“为何突然要去北梁?”
  “为了往后走路时,能昂首挺胸。”
  “为了河东少些无辜的牺牲。”
  谢淑眼底仍有泪水,唇边的笑却凝得坚毅,坐回两人常坐的那方青石,拍了拍旁边,让他也过来。
  而后,徐徐道明缘由。
  月移影动,夜色渐深,放心不下的侍卫赶来寻找,瞧见并肩而坐的身姿时却没敢来打搅,只远远站着。
  后来子夜风冷,徐秉均脱了外裳给她披着,谢淑也没推辞,轻轻拿指尖笼紧。相识这么久,连彼此的心意都已窥明,真正的触碰却只有少年男女的含羞试探,连窗纸都未曾捅破。
  披在身上的这件外裳,应是最熨帖的接触了,少年的暖意披在肩头,几如怀抱。
  谢淑舍不得,偏头问他,“衣裳送我吧?”
  “好,北梁天冷,要多加衣。”
  谢淑点了点头,“今夜一别之后,相逢大约是遥遥无期。”她喉头微哽,心里有好些话想跟他说。说她初见时的惊艳,思念时的欢喜,决定去北梁时的不舍与愧疚……却又觉得月色匆匆,两人相识一场,既是前路未卜,不该说伤心扫兴的。
  但心底里,却仍在期盼一个答案。
  她看向身侧少年,正对上他的目光。
  “再怎么遥遥无期,也总会有重逢的时候。”徐秉均明白谢淑这般决定背后的苦心,亦知她此刻无法宣之于口的心思。杀伐中磨去少年稚弱,此刻神情已是沙场男儿的坚定,将那酒囊抬起时,声音亦如承诺,“我会等你。”
  “等京城大局一定,我就自请去边关,片刻不离。”
  “到你回来,就能第一个迎接你。”
  而后,不论两家父母会否允诺,都握着她的手带回京城,再不会如先前般克制收敛,等什么父母点头、媒妁聘娶。
  少年红了眼眶,想早些撑起天地。
  谢淑亦红着眼睛笑了笑,拿酒囊与他轻碰,“好,说定了。”
  ……
  徐秉均与谢淑的相会与别离,阿嫣除了告诉谢珽之外,并没跟旁人提起。
  亦如同少年男女深藏的心事。
  少有人知,却印在骨髓。
  只待有朝一日,局势渐稳各自长成时,角落里的幼苗亦可悄然抽条,开花结果。
小说推荐
返回首页返回目录